中国早在周代就有庙会了。在举办重要的祭祀活动时,人们大量聚集在寺庙等地,于是商贩们也都集中在一起摆摊卖货,集市活动与祭祀活动相融合,称为“庙市”。战国时期的古籍《考工记》就对此有所记载:“匠人建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其中,祖为宗庙,社为社稷,集市在这时就与寺庙和祭祀有了联系。后来数千年中,大大小小的庙宇道观遍布中国各地,庙会也随之兴盛起来。关于北京的庙会,最早在元代古籍中有所记载,提到了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那个时候庙会还依托寺庙,仅在每年最重要的节日开放一次。但随历史前进,庙会逐渐发展成“有庙”和“无庙”两种,比如后来极富盛名的厂甸庙会就是有市无庙的“街头庙会”。后来,北京的庙会越发兴盛,会按月定期举办,一开始按照旧历算日期,北京五大庙会有“逢三土地庙、逢四花市、逢五逢六白塔寺、逢七逢八护国寺、逢九逢十隆福寺”的开市规律。到民国时,庙会开始按照公历算,五大庙会以隆福寺庙会为首,阳历每一、二、九、十日举办。隆福寺庙会当时有“诸市之冠”的美称,不但商品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还汇集众多地道的北京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