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号院博物馆登上了《旅游》杂志2024年第11期!
全文如下:
在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地区,有一座以四合院老房改建而成的小众博物馆,专注于宣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
北京城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不计其数,但藏在四合院内的博物馆却并不多见,93号院博物馆借助大栅栏和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出一个集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体验、展示和交流的场所。漫步在铁树斜街,遇到93号院博物馆,让原本寒冷的天气有了温度。
博物馆在老街焕发新生
老北京的胡同中往往都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铁树斜街便是其中之一,徜徉其中,你就会与历史名人的过往不期而遇,碰到不一样的惊喜。铁树斜街是前门外的一条老街,东北至西南走向,总长约500米,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其最早名为李铁锅斜街,因过去这里有位李姓的铸锅铁匠,故称李铁锅斜街,此后人们取其谐音,叫成李铁拐斜街,1965年改名铁树斜街。
这条街上留下了不少名人的足迹,如101号院就是梅兰芳的祖居,这位京剧名角就在此出生,在它对面就是广东的肇庆会馆,当时来自广东的士人、举子也聚集在此工作和生活。铁树斜街的东北方向还有谭鑫培故居。众多文人的频繁往来,既反映了宣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也造就了铁树斜街浓厚的历史底蕴。
行走在这条老街,93号院博物馆就在不经意间的一瞥中闯入你的视野。10 年前,93 号院和其他建筑一样,是一处民居四合院,里面住着7 户人家,之后住户离开,经过重新装修、改造,摇身一变成为了这座富有京城文化韵味的博物馆。93 号院博物馆的外观朴实无华,但在周围青砖砌成的老房子中,几扇朱红色的木窗很是显眼,敞开的两扇门也欢迎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博物馆的名字来源简单直接,就是它的门牌号。另外,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周易•易经•乾卦》中“九三”爻提到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描述的士人的精神,意思是君子应每天勤勉努力,晚上也要警惕反省,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避免犯错。93 号院博物馆作为一座小微博物馆,也希望给参观者传递这样的精神。博物馆的院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题写着“乘物游心”,出自于庄子的《人间世》,主理人讲解道,这也许是庄子希望达到的人生的状态,即在人们入世时,往往会去追求世功,但最为重要的是能企及内心的自由。人们应做到不为物所累,尽可能去掌握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去顺应自然,并且能够去借助物的力量去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93号院的面积并不是很大,看起来只有100多平米,由北房、西厢房和两间倒座房组成。整体布置得井井有条,走进小院,就能立即被它独有的氛围所吸引。院子东侧的砖墙上书写着“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两排大字,体现了博物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豪和认同感,以及对于未来的期许,墙的南侧挂满了许愿牌,都是这十年间来来往往游客留下的希冀与祈福。仅仅是这一面墙,就瞬间让原本单调的传统四合院增添了色彩和热闹。小院内的四周栽种了一些绿植,能感受到不少生机,在一角还摆放几组桌椅,供客人们静坐歇息。
艺术与手工艺的交汇
整个博物馆中最为吸引人的当属北房,即正房,它作为博物馆的展厅,展示着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走进大门,就能看到左侧一身华丽的汉服,东西两侧的桌上摆放着古琴、盆景及一些装饰品,既增添了古朴之气,又不失活泼的气氛。
正房内北侧墙面上挂着几幅还原几十年前老北京人生活场景的水墨画,均来自北京画家马民老师,他深谙老北京市井文化,笔下的人物画极具个人风格。《爆米花》是瞬间唤起70后、80后的回忆的一幅画作,手摇爆米花是这几代人最深的儿时记忆之一。画面中,售卖爆米花的小贩已将玉米和糖放入爆米花锅中,双手摇动把手,身旁几个嬉戏看热闹的孩子也捂住耳朵,等待那“砰”的声响,随后就是享受大快朵颐的时光。虽然手摇爆米花技术相对简陋,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一段历历在目的回忆。另外,还有《撞拐》《大碗茶》这种带有丰富老北京元素的水墨插画。
正房内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就是一件件小巧精美的非遗作品,其中包括了毛猴、脸谱、草编、风筝、兔儿爷、面塑,呈现出四九城内民间手艺人对于工艺的精细追求,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百态。
毛猴是老北京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据说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一药铺伙计因不满账房尖酸刻薄的态度,用辛夷、蝉蜕和白芨拼粘出猴子的模样,以讽刺账房。掌柜从中发现商机,就将中药单独包装售卖,逢年过节时,孩子们也拿它当作玩具。毛猴原料简单,虽然面部没有表情,但制作者需要利用巧思,通过肢体展现出性格和情绪,以猴拟人,创作出风趣的作品。展柜中是京味毛猴第四代传承人张凤霞的作品,只见一只毛猴挑着扁担在路旁售卖小吃,模拟出当时引车贩浆,贩夫走卒的状态。另一只在推着手推车拉货物,走向远方。其他毛猴有的像是商人,戴着礼帽、墨镜,手持公文包和礼盒,匆忙赶路,一群栩栩如生的毛猴众生相,将旧时北京城内日常的市井生活展现出来。
京剧脸谱是用胶泥为原料,经十几道工序,通过绘画而形成的脸谱模型,诞生于清末。它集戏曲、泥塑和彩绘于一体,既是京剧文化的体现,又是一种工艺品。泥塑脸谱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色彩明丽,各个角色的画法不一。展柜中摆放着颜色各异的京剧脸谱,其结构大致相同,但不同颜色的脸谱各具特色,正所谓“红忠紫孝,黑正粉老,黄狠灰贪,蓝勇绿暴”,每个角色的性格通过脸谱上的颜料便能知晓,活灵活现,十分写实。
除了这些非遗展品外,展厅的一张长桌上还摆放了不少文创商品,有团扇、书签、绢花、螺钿镶嵌等,还设置了盖章区域,客人如果意犹未尽,还可以挑选一些趁手的礼品,留作纪念或赠送亲友。
感受文化多元魅力
在玻璃展柜外看着非遗展品总令人感觉稍许遗憾,但主理人介绍说,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定不只是束之高阁的展品,我们的宗旨是让它们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去感受、了解,并且最终喜爱上这些非遗手艺。说着,主理人便带着我离开正房,向南侧的倒座房走去,那里正是博物馆内的非遗工坊。
刚走出正房,就能隐约听到非遗工坊内手艺人正在与学生们交流关于制作兔儿爷的工序。透过窗户,看到除了年轻人和孩子之外,还有一些外国人,都在认真地跟随老师勾勒制作兔儿爷,北京的民间手艺就在这一笔一画间影响到更多的文化爱好者。主理人补充说,兔儿爷的完整制作包含多个环节,为了让学员们更容易上手,博物馆会提供已烧制完成的几种泥坯、画笔和颜料等工具。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坐象、坐虎、坐葫芦或卡通款中挑选一款进行绘制。
看着学员们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我不便打扰,主理人也将我引到了旁边的之文书屋,这也是93号院博物馆新开放的读书和交流的沙龙空间。推开门的一刹那,屋内的展陈将设计人的心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房间的中间摆放了几组木桌椅,四周书架上码放着琳琅满目的图书,左侧开辟出一个精致的吧台,为客人们提供茶点,书香与茶香融合所产生的文艺气息使人不由得停下脚步,静静体会胡同内的士人文化。
主理人讲述道,博物馆希望借之文书屋再现出此前士人们交流的空间,现在人们可以边品茶边阅读,为大家营造一个悠然赏物、自在交流的空间。就如同《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书屋也会经常邀请嘉宾来此与人们进行交流,彼此在精神上给予关照和慰藉。目前沙龙空间内已经举办了多场主题交流活动,包括非遗、国学、教育、古玩等,未来可能还会引入科技话题,让不同领域的人们坐在一起畅谈沟通,感受精神上更丰富和多元的体验。
93号院博物馆既是一处古建,你可以触摸到它独有的历史肌理感,而它又如同一本新书,能在这座小院中获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