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蒲公英全校师生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寒假作业:从家里找一件老物件带回学校,发现并分享关于这个老物件的故事。目前已经收集到老师捐赠的老物件110余件,学生捐赠的老物件150余件,每一件都承载了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
承载传统乡村记忆的老物件
蒲公英的师生来自全国27个省,600名学生就是来自600个村落。虽然这些学生从小就跟随父母流动到不同的城市,现在落脚于北京,但是师生们寒暑假大多会回到乡间,回到祖辈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度过一段时间,全家三代甚至四代人在老家欢聚。蒲公英的师生们往返于大都市和小山村,转换于现代城市文明与千年农耕文明之间。师生们因此而视野开阔,见多识广,观察和体验到不同的文化。这对被IT时代特征包围的师生而言,无疑是一份时代赋予的特殊的礼物,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们认知和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个重要而美好的特点,我校美术组决定主持一个关于老物件的主题展览,汇聚师生们带回来的老物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亲情记忆,分享给校内外的大家,以此有意识地延展大家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滋润心田,丰富认知。
老物件里普通人的故事
物品名称:奶奶给我做的香包
提供人:九2班 苏圆同学
香包是我老家陕甘一带流传的配饰,用香草和五彩的布料制成,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说是有驱蚊虫的功效。
这个香包是我奶奶在我三岁时,给我亲手缝制的,从小就在我身边,如今已伴随我十来年。粉色的布料穿着珠子与挂绳,尖头圆身,鼓囊囊的。淡黄吊穗从脖颈两侧流下。肚子正面缝有“圆圆”便是我的小名,背面缝有“吉祥”二字,充满了祝福与期望。
虽然没有见到奶奶缝制时的模样,但每当看到整齐的线缝,都感叹奶奶当时对我的爱。老一辈的人总是说睹物思情,果真是这样,当我再次用手触摸香包鼓囊囊的身体,粗制的布料,稍突的绣字时,也会想起奶奶,看到她脸上的堆积皱纹。如今,奶奶已经过世,每当看到挂在墙上的香包,我不禁拿下闻闻,飘香会带我去寻找回忆,飘动的黄丝指引我向前的路。
老物件名称:手电筒
提供人:蒲公英教师 赵帅男
我家的手电筒外表普通,外壳是用铝做的。它的身上也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凹凸不平的表面映衬着我童年的淘气,也印证了我在童年时期对它的不舍。初中下晚自习后的每一个晚上,都是它陪着我度过的。在农村泥泞的小路上,没有路灯,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我手里的这一个手电筒。年少的我还喜欢幻想,经常用它指向天空,幻想着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看清天上的星星。同时也让我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在光芒下,我看清了空气中漂浮的灰尘。曾几何时,我还用它照在自己脸上,幻想着自己是大明星站在舞台上被聚光灯追赶,同时还可以用它充当麦克风,在寂静的放学路上放声歌唱。
这个手电筒在我家使用频率很高。父亲经常用这个手电筒在夜间去葡萄地里浇地,漆黑的晚上看不到哪里的水有泄漏,只能借助手电筒,一边照亮一边堵渠。每次站在家门口,看见远处的一片光亮,就多了一份心安,因为我知道它把父亲安全地带回来了。
遗憾的是现在这个手电筒被电子产品替代了,但是在我的心中依然有它的位置。我想他不仅仅照亮的是我的童年,也治愈了我的人生。
因为这个特殊的作业,同学们第一次用好奇的眼光探索自己老家的那些看起来陈旧的,不被人注意的老物件。在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聊天,问起那一个个老物件的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开始学习与长辈对话,了解老一辈的经历,与自己的老家重建链接。这件事也从一个老物件主题展转化为真实场景下的教育故事,同学们在和老一辈人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生命成长。
老物件征集,
拼接一副普通人的生活图景
展览启动时,我们将向每一位捐赠者发出邀请,请您到现场与大家分享。届时也会通过微信公众号连续发表老物件的故事,其中有可能是您带来的故事。
另外,本次展览由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志愿者进行展品收集、整理,如果您自己或身边有策展相关领域的专家愿意提供支持,也欢迎联系我们。
老物件征集要求
2.因展览的长期性和人力有限,您捐赠的物品我们将不再退回,请慎重考虑。
长按下图,加入月捐!